#優質好文激勵計劃#

“來四川喫什么?當地人推薦這十二樣“非遺美食”,來了別錯過!”

溯蜀地飲食之源,可至三星堆青銅食器映現的古蜀文明。

《華陽國志》"尚滋味,好辛香",此風千年未改。

唐宋時,成都"蠶市"" 藥市 "繁榮,催生" 膾魚美 "的飲食雅趣,

蘇軾" 纖手搓來玉色勻 " 的面食描寫,可見文人與市井飲食的交融。

明代辣椒入蜀,終成川菜魂魄。

至若市井巷陌,火鍋沸湯翻湧,其源或溯至碼頭纖夫"瓦罐煮江湖" 的粗放;

節慶時的壩壩宴,百桌相連,碗盞碰撞間盡是 "鄰裏相幫" 的煙火溫情。

泡菜壇裏藏春秋,豆瓣缸中釀日月,皆見蜀人"化平凡爲神奇" 的生活智慧。

展开全文

川菜之妙,在兼收並蓄:南甜北鹹融於一爐,山珍河鮮燴作一味。

麻如蜀道之險峻,辣似蜀人之情熱,卻又以醇厚湯底調和,恰合"中庸之道"

從宮廷宴席的精致擺盤,到街頭巷尾的擔擔面香,

飲食早已成爲蜀地精神的味覺注腳,

既守千年傳統之根,又开時代創新之花,此誠天府文化生生不息之祕鑰也。

郫縣豆瓣

這抹紅亮亮的川菜靈魂,產自四川成都郫都區。

它用二荊條辣椒、蠶豆和鹽,在陶缸裏曬足三百天,

曬出紅褐油潤的色澤,曬出醬香撲鼻的醇厚。

辣中帶甜,瓣子酥脆,往熱油鍋裏一滾,滋啦一聲,整條街都淌着饞人的香。

康熙年間陳氏族人落腳郫縣,把辣椒和蠶豆拌在一起,無意間釀出這人間至味。

2008年這手藝成了國家級非遺。

保寧醋

保寧醋,這壇以中藥制曲、麩皮爲魂的“藥醋”,自唐宋釀到如今。

它酸得綿長,不像鎮江醋那般凌厲,

倒像山澗細流,後調泛起麥香與藥香交織的回甘。

傳說唐代藥農爲治瘟疫,拿松華井水配中藥釀醋,

誤打誤撞調出這口能解膩开胃的“液體黃金”

明末清初,保寧醋隨茶馬古道名揚巴蜀,連藥王孫思邈都贊它“醋中君子”。

2021年它躋身國家級非遺,

老匠人至今守着古法:端午踩曲、重陽投糧,

要經四十二道工序才釀得出琥珀色的溫柔。

南溪豆腐幹

四川宜賓南溪區的百年非遺瑰寶2007年就被列入四川省首批非遺名錄

這方寸豆腐幹藏着長江碼頭的煙火氣,

清光緒年間,郭顯清用三十二味香料熬出“金包玉”傳奇,因樂善好施得名“郭大良心”。

薄如紙的豆腐幹經三滷三烘,吸飽八角山奈的醇香,

咬下去先是焦脆的咔嚓聲,接着是綿密豆香混着麻辣汁水在舌尖炸开,

配茶配酒都能嚼出江湖豪情。

如今它早不是船工的幹糧,川航飛機餐裏都有它的身影,

方寸之間藏着巴蜀大地的溫暖與韌勁。

夾江腐乳

這方四川樂山夾江縣的舌尖瑰寶,藏着150年的光陰故事。

清朝鹹豐年間,鄒三和以青衣江畔的優質黃豆爲魂,

配以越南安桂、漢源花椒入壇,用180天土壇祕釀,釀出這綿軟如絲、辣中帶鮮的“東方奶酪”。

1926年它便成了四川土特名片,2017年入選樂山非遺,2022年升格爲省級非遺,百年匠心終得傳承。

揭开紅油浸潤的腐乳塊,辣椒碎與白芝麻在舌尖跳起麻辣圓舞曲,

細膩化渣的質地裹着淡淡酒香,配饅頭能幹掉仨,調火鍋蘸料更是地道。

燈影牛肉

這手藝2007年就進了四川省非遺名錄,

傳說唐朝元稹在達州當官時,被酒肆裏透光的牛肉片驚到,

筷子一夾,肉上紋理在牆上投出紅影,活像皮影戲,當場賜名“燈影牛肉”

百年間老師傅們守着長刀切片,一頭牛只取十公斤腿腱肉,

切出三十釐米寬的薄片,竹簸箕烘八小時,麻油浸透才夠味

現在達州和重慶兩地做法各有千秋,但那股子酥脆化渣的勁兒,配口茶能嚼出滿嘴香。

張飛牛肉

產自四川閬中古城,因肉色暗紅似張飛膚色得名。

2007年入選四川省非遺,其精髓在“三蒸三曬”古法,

鹽醃後用柏枝薰烤,肉質緊實如絲,撕开能拉出琥珀色肉纖維,

鹹香裏透着淡淡煙薰味,像咬了一口凝固的陽光。

這牛肉沾着三國煙火氣。

傳說張飛鎮守閬中時,常命人將牛肉用荷葉包着埋進竈灰煨熟,犒賞將士。

如今老輩人仍堅持“三不”原則:

不摻澱粉、不用嫩肉粉、不加防腐劑,全靠時間與火候馴服牛肉的野性。

喫法也透着川人的豪氣。

空口嚼越嚼越香,配二兩高粱酒能嘮半宿;

切薄片蘸海椒面,麻辣裏裹着肉香直衝天靈蓋。

宜賓燃面

這碗源自四川宜賓的“火辣傳奇”,光聽名字就帶着股江湖氣。

它原名敘府燃面,舊時叫油條面,清朝就跟着碼頭纖夫的腳步闖出名堂。

纖夫們幹重活,需要扛餓又方便的食物,

於是重油無水、調料豪放的燃面成了他們的“能量彈”。

這面油多到能點燃,火苗一竄,名字就這么“燃”起來了。

燃面的靈魂在調料。

宜賓碎米芽菜、小磨麻油、二十八味香料往鹼水面上一澆,

再撒把花生核桃碎,紅亮油潤,辣麻香直往鼻子裏鑽

喫法也講究,幹拌面得配碗酸菜湯,解膩又提鮮。

2011年它成了四川非遺,2015年還上過《舌尖上的中國》,

一碗面裏藏着宜賓人的實在與熱辣。

李莊白肉

是四川宜賓李莊古鎮的看家菜,2009年就躋身四川省非遺名錄。

這道菜講究三絕:刀工絕,專用40釐米大刀片出0.2毫米薄肉,透光能見字;

選料絕,專挑120斤成華豬後腿“二刀肉”,肥瘦比例堪比黃金分割;

蘸料絕,七星椒混着漢源花椒舂成餈粑椒,蒜香直衝天靈蓋。

抗战時同濟大學搬到李莊,學者們被這薄如蟬翼的白肉驚到,

硬是把民間“裹腳肉”喫成了文化招牌。

現在喫法更豪氣,筷子一甩裹成燈影,

蘸料裹着肉片在舌尖炸开,肥肉化渣瘦肉彈牙,

配着李莊老酒下肚,渾身透着長江邊的豪爽勁兒。

高縣土火鍋

四川宜賓高縣慶符鎮的“鎮桌之寶”2023年剛被列爲省級非遺。

這鍋子用南廣河畔的底板泥手工燒制,透氣又保溫,燉煮時能析出礦物質,讓湯底自帶鮮甜。

當地人管它叫“土裏土氣的寶貝”,畢竟從選泥到上釉得折騰十幾道工序,

老鍋越用越亮,燉出的肉都透着股子醇香。

喫法講究“疊羅漢”

底層鋪筍子、芋頭吸油,中間塞滿土雞、豬蹄,頂層蓋着酥肉丸子,最後淋上墨魚吊的高湯。

小火咕嘟兩小時,葷素滋味全揉進湯裏,

喫時得從上往下撈,先啃厚實的肉,再嗦浸滿鮮湯的素菜,最後灌碗濃湯下肚,渾身暖得像裹了層棉被。

這鍋子從明末清初就飄香,過去是川滇商隊路上煨着的“移動廚房”,

現在成了高縣年夜飯的C位。

樂山蹺腳牛肉

這道源自蘇稽古鎮的煙火美味,早把百年光陰熬進了湯鍋裏。

相傳民國初年,河邊的羅老中醫撿回被丟棄的牛雜,混着草藥架鍋慢煨,沒想到飄出的鮮香勾得路人蹺着腳也要等一口熱乎。

如今這碗湯已不是窮苦人的救濟,而是登堂入室的非遺瑰寶,

2007年正式入選樂山市級非遺名錄,

湯底藏着丁香、白芷等二十味藥材,牛骨湯要熬足六小時,

牛腱子肉嫩得能化在舌尖,牛腸牛肚脆生生帶着嚼勁,

喝一口通體舒泰,連當歸的回甘都透着溫補的智慧。

樂山人喫蹺腳牛肉自有一套儀式感:

先舀碗清湯撒把芹菜碎,再夾起裹着辣油的牛雜蘸幹碟,最後用湯汁泡碗米飯。

成都三大炮

四川非遺美食界的“聲光藝術家”,產自煙火氣十足的成都街頭。

這小喫把糯米團子玩出了花,

師傅抄起熱乎的餈粑往案板上一摔,三坨糯米彈進黃豆粉堆裏,

“砰砰砰”三聲巨響,跟放炮似的,因此得名“鐵炮”“火炮”“槍炮”三兄弟。

1990年就被封爲“成都市名小喫”,2019年正式列入市級非遺,妥妥的川味文化符號。

喫三大炮像看場美食行爲藝術。

糯米裹着紅糖汁、芝麻碎,咬一口軟糯綿密,

甜而不齁,黃豆粉的香在嘴裏炸开,配着老蔭茶解膩,巴適得板!

樂山甜皮鴨

四川樂山夾江縣的百年非遺美味,2022年正式列入樂山市非遺名錄。

這道清末發源的宮廷滷味,經三代匠人改良,

土鴨配20余味香料熬滷,再以滾油淋熟外皮,最後刷上琥珀色冰糖衣

咬下去先是糖衣的脆響,接着是油脂混着細嫩鴨肉的鮮香,

甜鹹交織的層次感比北京烤鴨更添煙火氣。

當地人愛配冰粉喫,說這口熱乎的甜潤能暖透脾胃,

就像樂山人的性子

外表酥脆有棱角,內裏溫柔藏深情。

要得嘛!火鍋咕嘟泡菜壇子響,壩壩宴擺起百家碗碰得叮當。

郫縣豆瓣紅亮亮地勾魂,燃面裹起芽菜香直鑽心窩子。

莫慌嘛,掰塊張飛牛肉蘸海椒面,拈片燈影牛肉下燒酒,辣得跳腳還要喊"巴適"!

川味江湖從不得藏私,三蒸三曬的古法泡着煙火人情。

得闲來耍,燙起毛肚擺龍門陣,聽老師傅擺"當年子"的龍門陣,

喫安逸了,才曉得啥子叫"舌尖尖上的天府密碼"!



標題:來四川喫什么?當地人推薦這十二樣“非遺美食”,來了別錯過!

地址:https://www.newsipad.com/article/2006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