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電影《命中罪愛》已經可以在多家正版視頻平台觀看。這部電影院线上映於2025年的4月12日,只取得了131.5萬元的票房。該片由張靜初、蘆芳生等演員主演。這個票房,確實有點低。目前,豆瓣方面因爲參與打分的人太少,也沒有开出評分來。

《命中罪愛》這部電影全片觀看完畢之後,我的個人觀感是,該片其實是有可能成爲一部佳作的,但是,這種犯罪懸疑敘事的手法,削弱了影片的力量感。咱們當下,很多文學小說和影視劇作品,爲了所謂的商業化,都喜歡搞犯罪懸疑敘事。殊不知,這種敘事,一定程度上喧賓奪主了,造成核心內容被邊緣化了。

拿《命中罪愛》這部電影爲例。它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呢?小城當中,接二連三的發生命案,拜把子兄弟仨,相繼死去。警方抽絲剝繭,最終鎖定了殺人真兇,竟然是一個賣肉的。影片繼續講,原來賣肉的男人和受害者的女人有那啥關系。再繼續,還有更多悲劇。女主被輪流那啥過,犯罪分子沒有抓到。但是,女主婚後發現,自家男人,就是當年的罪犯。

這么講故事,噼裏啪啦的,是挺犯罪懸疑的。但是,這種犯罪和懸疑,削弱了這個故事真正的核心——女主角(女主人公)在被輪那啥之後,對她的靈魂造成了無比的傷害,這種傷害,在她和男主之間蔓延,最終是如何釀成了男主要手刃當年犯罪分子的。這才是最硬核的內容。而這些內容,因爲犯罪懸疑敘事的原因,被喧賓奪主,被一帶而過了。

展开全文

咱們這些年,無論是文學小說,還是影視劇作品,都喜歡打着犯罪懸疑的路子,講所謂的人性故事,但最終的結果往往是,犯罪懸疑,大於了故事內核和人性內核本身。技術大於了故事核心。這一問題,不光是《命中罪愛》的,很多犯罪懸疑類的影視劇作品,都是如此。觀衆們、讀者們,估計快要厭煩了。

《命中罪愛》有原著小說。其原著小說,也是按照犯罪懸疑的路子寫的。咱們當下很多青年作家們,都是一腦門子的市場。按照犯罪懸疑的路子寫,其實就是想更容易賣掉小說的影視化改編權,更容易賺錢。但是,這種犯罪懸疑的筆法,是傷害了嚴肅文學本身的。我們不妨換一個思路,重新想這個故事。

如果《命中罪愛》這個故事,不用犯罪懸疑的方式講,而是依照時間順序,平鋪直敘,是不是更具備震撼力呢?

男女主角相愛了,但是女主角的媽媽嫌棄男主角只是一個高中老師,沒前途,所以女主媽媽不同意他們相愛。在這種情況之下,男女主角要私奔。可是,私奔當晚,他們遭遇了壞人。三個壞人,把男主角打趴下之後,开始輪流侵害女主角。男主角像《第二十條》當中潘斌龍角色那樣,看着這一切發生,不敢反抗。

遭遇了這件事情之後,女主角心理有了陰影,男主角也被周邊人唾棄。最終,男主角丟掉了教師的工作,進入屠宰場,希望通過屠宰場的工作來歷練自己。女主角則在母親的安排下,嫁人。可誰知,嫁人當晚,鬧洞房的時候,女主角蒙着眼聽出了不對勁兒。她嫁的這個人,就是當年侵害她的那個人,並且,她的兩個盟兄弟,也侵害了她。

女主角又和男主在一起廝混,並且拒絕給自家男人懷孩子。男主角开始策劃並且殺害了這仨曾經的犯罪分子。最後那個,女主的男人,則是女主角自己搞掉的。兇殺案,到此結束。該坐牢的坐牢,該早登極樂的,早登極樂。

這個故事,如果用正敘的方式,可能出來的震撼力更大。而且,故事可以用更多的內容去呈現,男女主角在情感上的轉變過程,男主角如何從不敢自衛,到敢於復仇。這個過程,其實才是這個故事的核心重點。扔掉這個重點,只講犯罪懸疑,就沒啥意思了。

《命中罪愛》的失敗,就失敗在此處。以後,咱們真正的嚴肅文學、經典影視作品,還是盡量少用敘事技法,多老老實實講故事,爲上。(文/馬慶雲)



標題:《命中罪愛》上线,張靜初的犯罪懸疑片,深刻故事敗在犯罪懸疑上

地址:https://www.newsipad.com/article/198936.html